聯系我們

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地方政策

《國家碳達峰試點(常州)實施方案》:大力推廣淺層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

《國家碳達峰試點(常州)實施方案》:大力推廣淺層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地大熱能

 

8月18日,江蘇常州印發《國家碳達峰試點(常州)實施方案》。

 

方案明確:

 

積極參與實施“綠電江蘇”“綠電園區”“綠電進企業”三大工程,推進重點企業綠電直連供電試點項目建設,爭取擴大試點范圍。到2030年,全市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800萬千瓦。

 

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加強電動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高水平建設國家車網互動規?;瘧迷圏c城市,實現全年充電量低谷時段占比65%(私樁85%)。挖掘需求側調控潛力,建立健全需求側響應資源調度運行機制和市場交易機制,到2030年實現需求側響應能力達到最大用電負荷的8%。

 

大力發展微電網。聚焦光儲充場站、建筑樓宇、工業企業、產業園區、美麗鄉村等典型場景,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微電網項目,努力打造微電網示范城市。挖掘用戶側儲能、電動汽車、蓄冷蓄熱等負荷可調能力,強化微電網在能源管理、供需平衡及故障應對等方面的能力,提高新能源消納水平,提升微電網項目與電網友好雙向互動水平,推動微電網作為經營主體參與可中斷負荷調峰、新型儲能調峰等服務補償機制,為大電網提供調峰、調頻等輔助服務,實現主配微高效協同運行。加快建設常州市全景智慧能源平臺和市級虛擬電廠管理中心,到2030年建設微電網項目500個。

 

培育壯大綠色低碳服務業。積極推廣節能咨詢、診斷、設計、融資、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綜合服務模式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探索實行智慧生態管理、環境托管、合同環境管理,拓展碳資產管理、碳排放核算核查、產品碳足跡認證、綠電綠證交易、ESG投融資等新興綠色低碳服務。鼓勵金融機構設置綠色金融專業部門或特色分支機構,推動高水平、國際化碳專業服務機構聚集。支持武進綠色建筑產業集聚示范區等打造有全國影響力的綠色服務業集聚區。聚焦智慧城鎮、產業園區、集群樓宇等場景,培育電、熱、冷、氣、水、氫等多品種能源協同供應的優質綜合能源服務商,為用戶提供高效、便捷的綜合能源服務。到2030年,引育清潔低碳綜合能源服務商20家以上。

 

原文如下:

 

常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國家碳達峰試點(常州)實施方案的通知

 

常政發〔2025〕43號

 

各轄市、區人民政府,常州經開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現將《國家碳達峰試點(常州)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常州市人民政府

 

2025年8月8日

 

(此件公開發布)

 

國家碳達峰試點(常州)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決策部署,根據國家和江蘇省碳達峰實施方案有關部署要求,積極推進常州市碳達峰試點城市建設,制定本方案

 

一、建設目標

 

堅持以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為核心,以推動重點領域綠色低碳轉型為關鍵,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金融、科技、服務創新全方位驅動為支撐,圍繞“發、儲、送、用、網”體系,建設新能源產業高地,源網荷儲一體推進,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先行先試模式創新,建設高水平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

 

到203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續下降,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取得顯著成效,2030年前順利實現碳達峰目標,為全國同類地區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低碳轉型經驗做法。

 

二、重點任務

 

(一)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1.推動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在保障能源安全供應的前提下,繼續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加快現役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開展新一代煤電升級專項行動,積極推進煤電轉型升級。積極引導油品利用場景向電能利用場景轉變??茖W有序利用天然氣,在氣源可落實、有調峰需求的區域統籌布局天然氣發電項目,探索推進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建設。提升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到2030年電能替代電量達48億千瓦時。(市發改委、常州供電公司牽頭負責,各轄市、區人民政府和常州經開區管委會落實,以下均需各轄市、區人民政府和常州經開區管委會落實,不再列出)

 

2.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全面提升新能源供給能力,規范分布式光伏發電開發建設管理。因地制宜開展多場景分布式新能源建設,建設一批支撐可靠供電、靈活調節的系統友好型新能源電站試點。因地制宜推進地熱能開發利用,推進垃圾發電項目建設,有序開發利用生物質能。加快常州“氫灣”建設,編制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探索氫能“制儲輸用”一體化體系,推進綠氫制備、氫能儲運設施等全鏈條發展。積極參與實施“綠電進江蘇”“綠電進園區”“綠電進企業”三大工程,推進重點企業綠電直連供電試點項目建設,爭取擴大試點范圍。到2030年,全市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800萬千瓦。(市發改委、常州供電公司牽頭負責)

 

3.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優化加強電網主網架,完善“三橫一縱”的500千伏骨干網、220千伏雙環網,加快推進500千伏常州西(開關站)、220千伏天寧變、前黃光伏送出等重點輸變電工程規劃建設,保障電力安全穩定供應和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有源配電網,推動配電網在形態上從傳統的“無源”單向輻射網絡向“有源”雙向交互系統轉變。加強電動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高水平建設國家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試點城市,實現全年充電量低谷時段占比65%(私樁85%)。挖掘需求側調控潛力,建立健全需求側響應資源調度運行機制和市場交易機制,到2030年實現需求側響應能力達到最大用電負荷的8%。(市發改委、常州供電公司牽頭負責)

 

4.大力發展微電網。聚焦光儲充場站、建筑樓宇、工業企業、產業園區、美麗鄉村等典型場景,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微電網項目,努力打造微電網示范城市。挖掘用戶側儲能、電動汽車、蓄冷蓄熱等負荷可調能力,強化微電網在能源管理、供需平衡及故障應對等方面的能力,提高新能源消納水平,提升微電網項目與電網友好雙向互動水平,推動微電網作為經營主體參與可中斷負荷調峰、新型儲能調峰等服務補償機制,為大電網提供調峰、調頻等輔助服務,實現主配微高效協同運行。加快建設常州市全景智慧能源平臺和市級虛擬電廠管理中心,到2030年建設微電網項目500個。(市發改委、常州供電公司牽頭負責)

 

(二)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

 

1.構建能源高效利用體系。堅持節能優先,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提升“雙碳”相關計量、統計和監測能力,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嚴控煤炭消費,摸清底數,分類施策,減存量、控增量。加強節能監察,加強對重點用能單位執行節能法規標準情況的監督檢查,嚴格執行能耗限額標準,依法淘汰落后高耗能用能設備。嚴格落實節能審查制度,科學評估新增用能項目對地區能耗雙控和碳達峰目標的影響,強化節能驗收閉環管理。(市發改委、市工信局牽頭負責)

 

2.提升工業園區綜合能效。全面強化工業園區用能管理,重點引導電鍍、印染等行業生產企業向園區轉移,形成產業規模效應,共建共享能源等基礎設施。在工業園區因地制宜推廣集中供熱供氣、能源供應中樞等新業態,充分釋放電廠、工業余熱等供熱能力,發展長輸供熱項目,有序替代管網覆蓋范圍內燃煤鍋爐。深入實施園區節能提升,推廣能源梯級利用、多能互補、智慧園區等節能降碳技術。(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強重點用能設備節能管理。對照《重點用能產品設備能效先進水平、節能水平和準入水平》,結合大規模設備更新,推動冶金、化工、建材、輕工、紡織、機械等重點傳統行業老舊設備更新和工藝流程優化改造。聚焦光伏、動力電池、電子信息等新興行業,加快升級更新一批更高技術、更高效率、更高可靠性的先進設備和檢測設備。加強5G基站、智能超算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節能降耗,因地制宜推廣新風、熱交換、熱管等自然冷源應用方案,持續提高設備節能和運營能耗管理水平。(市工信局牽頭負責)

 

4.提升資源節約循環利用水平。加強工業、農林、社會源廢棄物精細管理和有效回收,全鏈條推動資源循環利用。優化全市新能源產品循環利用產業布局,加強電子類廢料、動力電池廢料、光伏組件廢料等工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加強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利用產業與綠色建材裝配式建筑等產業耦合發展,將符合條件的產品納入綠色建材目錄。加強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紙、廢塑料等再生資源規?;?、規范化、清潔化利用。深化溧陽高新區國家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建設,支持新北國家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持續推進國家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試點城市建設,加強廚余垃圾等處理技術應用,推進垃圾無害化處理與能源化利用提檔升級。扎實推動糧食生產、儲存、運輸、加工、消費各環節節約減損。(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

 

1.打造高能級綠色低碳產業集群。培育壯大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產業,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集群,推動“發儲送用網”深度融合發展,培育一批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爭創國家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打造新能源產業高地。前瞻布局氫能新型儲能零碳負碳、合成生物等未來產業,高標準建設未來產業集聚區,打造跨區域、跨行業的協同創新型產業集群。到2030年,新能源產業規模達到1.5萬億元左右。(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動傳統產業綠色煥新。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嚴把項目準入,提升能耗準入標準,鋼鐵、建材行業新建和改擴建項目需達到能效標桿水平和環??冃級水平。深入實施傳統產業煥新工程,每年組織實施800個以上技術改造項目,推動鋼鐵、化工、建材、紡織等行業設備更新和工藝流程優化改造。深化“危污亂散低”綜合治理,重點推進電鍍、涂料、鑄造、印染等重點行業整治,以低端產能的騰退為城市產業新賽道拓展空間。(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構建完善綠色制造體系。打造綠色工業園區,以產業集聚、生態化鏈接和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快園區信息、技術服務平臺建設。積極培育綠色工廠,在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甄選用地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能源低碳化、廢物資源化等特點的企業,開展綠色制造技術創新及集成應用。構建綠色低碳供應鏈,發揮綠色發展領軍企業和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引領示范作用,構建綠色物流體系,建設綠色回收體系,搭建綠色供應鏈信息管理平臺,構建以生命周期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涵蓋采購、生產、營銷、使用、回收、物流等環節的綠色供應鏈。(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牽頭負責)

 

4.加快推動產業智能化改造。持續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引導數字科技企業綠色發展。圍繞“1028”產業體系,深入推進企業“智改數轉網聯”,實現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和數字化生產設備聯網率全面提升。推動算力中心、數據中心、基站綠色化建設運行。加快數字技術賦能電力、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綠色化轉型。加快建立數字化碳管理體系,推動各類用戶“上云、用數、賦智”,每年打造20個先進級及以上智能工廠。(市工信局牽頭負責)

 

5.培育壯大綠色低碳服務業。積極推廣節能咨詢、診斷、設計、融資、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綜合服務模式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探索實行智慧生態管理、環境托管、合同環境管理,拓展碳資產管理、碳排放核算核查、產品碳足跡認證、綠電綠證交易、ESG投融資等新興綠色低碳服務。鼓勵金融機構設置綠色金融專業部門或特色分支機構,推動高水平、國際化碳專業服務機構聚集。支持武進綠色建筑產業集聚示范區等打造有全國影響力的綠色服務業集聚區。聚焦智慧城鎮、產業園區、集群樓宇等場景,培育電、熱、冷、氣、水、氫等多品種能源協同供應的優質綜合能源服務商,為用戶提供高效、便捷的綜合能源服務。到2030年,引育清潔低碳綜合能源服務商20家以上。(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局、人民銀行常州市分行、常州金融監管分局、常州供電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快城鄉建設低碳發展

 

1.推進城鄉建設綠色低碳轉型。以建設西太湖省級城鄉建設碳達峰碳中和先導區為抓手,推進全市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建設城市生態、景觀和通風廊道,統籌推進海綿城市、節水型城市建設,持續推進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推進城鄉污水處理設施設備更新和節能降碳改造,到2030年力爭建設2家污水處理綠色低碳標桿廠。積極穩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堅持“留改拆”并舉,杜絕大拆大建。統籌城鄉發展和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有序推進農村住房更新改造。到2030年,中心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5平方米,城市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5%。(市住建局、市城管局牽頭負責)

 

2.全面提升綠色建筑建造品質。印發《常州市高品質住宅技術指南(試行)》,推進功能完善、綠色宜居、健康安全的高品質住宅建設。推動低碳建筑規?;l展,建立建筑能效等級制度,推廣應用建筑光伏一體化(BIPV)技術,鼓勵建設零碳、近零能耗建筑與高星級綠色建筑,以武進綠色建筑產業集聚示范區為核心,全面建設全國綠色建筑推廣示范先行區長三角建筑科技創新中心。到2030年,累計建設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筑面積180萬平方米。(市住建局牽頭負責)

 

3.推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以政府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為重點,實施建筑節能改造,推進熱泵機組、冷水機組、外窗外墻保溫、照明設備、電梯、老舊管網等更新升級。積極開展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有效提升宜居水平。鼓勵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市場化方式實施節能改造,探索建立超能耗限額建筑“累進加價收費”和“強制節能改造”制度。(市住建局牽頭負責)

 

4.優化建筑用能結構。大力推廣太陽能光伏淺層地熱能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在高鐵新城、西太湖城鄉建設碳達峰碳中和先導區等重點區域推動建筑光伏一體化應用。因地制宜推進淺層地熱能利用,積極推進常州高鐵新城智慧能源站水源熱泵區域示范應用,促進可再生能源規模化應用。提高建筑電氣化水平,依托電制熱(冷)技術推進公共建筑供熱(冷)清潔化,重點在醫院、酒店、商場、寫字樓、商業綜合體等大型公共建筑,推廣熱泵、冰蓄冷、蓄熱電鍋爐等技術。到2030年,新建公共機構建筑可用屋頂面積光伏覆蓋率達到80%。(市住建局、市機關事務管理局牽頭負責)

 

(五)促進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

 

1.建設綠色高效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加快建設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全力推進干線鐵路、高速公路、高等級航道等通道能力建設和城際交通網絡體系建設,形成“四橫三縱”高鐵網絡、“四縱四橫多聯”高速公路網絡,基本實現省域設區市間2小時通達,蘇錫常都市圈1小時通勤。暢通高等級航道網,加快未達標省干線航道整治建設,推進德勝河航道整治工程、蘇南運河常州段“三改二”建設,優化市域通江達海高等級內河航道體系,并同步做好支線航道擴容升級工作。推進鹽泰錫常宜鐵路建設,啟動常泰鐵路常州段和連鎮鐵路南延規劃建設,適時啟動滬寧沿江高鐵金壇站高鐵物流中心建設。(市交通局、市發改委牽頭負責)

 

2.加快推動交通運輸工具低碳轉型。大力實施“綠色車輪”計劃,積極擴大電力氫能、天然氣、先進生物液體燃料等新能源、清潔能源在交通運輸領域應用規模。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70%,新增和更新公務用車、輕型環衛車輛、城市物流配送、郵政快遞、城市公交、出租汽車等電動車輛占比達到80%以上,主城區新增公交車基本實現電動化。加快“交能融合”,推進樞紐場站、公路及服務區等交通基礎設施綠色化改造,加快構建充(換)電站、加氫站等基礎設施網絡。大力推廣靠港船舶優先使用岸電,積極推進水上服務區、待閘錨地等岸電設施的建設與使用。(市交通局、市工信局牽頭負責)

 

3.推動運輸結構綠色化發展。推動以多式聯運為主要方式的綠色物流體系建設,推進大宗貨物和中長途運輸“公轉鐵”“公轉水”,加快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建設,創建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深化與上海港、寧波港海鐵聯運合作,加密常州港—上海港班船,做大做強常州至上海蘆潮港集裝箱海鐵聯運,有效降低外貿運輸成本。加強與上海港、太倉港間聯系,推進常州港與馬士基、達飛、中遠等國內外知名航運公司合作,提升水水中轉、海鐵聯運競爭力。探索建立常州港—上海港“陸改水”集裝箱運輸和常州—上海港“海鐵班列”集裝箱運輸模式,打造上海港蘇南(常州)集裝箱集散中心。到2030年,鐵路及水運貨運量占比達45%以上。(市交通局、市發改委牽頭負責)

 

4.持續優化綠色出行體系。持續發揮國家綠色出行創建達標城市示范作用,以“軌道+公交+慢行”三網融合為重點,加快建設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地面公交為網絡、出租汽車為補充、慢行交通為延伸的多層次、立體化的公共交通綠色出行體系。加快推進“我的常州”APP公交、地鐵、公共自行車、智慧停車等出行服務事項全覆蓋。到2030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的交通工具比例達到70%左右,綠色出行比例達到80%。(市交通局牽頭負責)

 

(六)加強綠色低碳科技創新

 

1.強化綠色技術創新策源。積極融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和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建設,重點推動龍城實驗室、長三角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技術創新中心、南京大學未來技術創新研究院、光伏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低碳領域重大創新載體建設。聚焦新能源、零碳碳排放、生物制造等低碳領域,超前部署實施前沿基礎研究項目,集中力量攻克一批綠色低碳關鍵核心技術。開展創新型綠色企業培育行動,培育壯大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到2030年,全市綠色低碳領域擁有高新技術企業達500家以上,建有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省產研院聯合創新中心等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100家以上。(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培養綠色低碳創新人才。實施“青春留?!庇媱?,積極引進培育一批能推動和引領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發展的綠色低碳技術領軍人才和研發創新人才及團隊。全面推進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建設,加強與上海交大國家電投智慧能源創新學院、河海大學(常州校區)低碳經濟研究院、常州大學新能源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機構的協同聯動,加快新能源、儲能、氫能、碳減排、碳匯、碳排放權交易等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發改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構建綠色低碳技術應用推廣機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制定綠色發展技術清單,建立綠色低碳技術成果庫,組織高校和科研院所發布綠色低碳科技成果目錄。鼓勵和支持企業、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獨立或者聯合建立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中間試驗基地、工業性試驗基地、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各類科創載體。建設從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工程化研究到產業化的全鏈條、貫通式創新平臺,以市場為紐帶聯結形成相互交融、收益共享、風險共擔、螺旋前進的綠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的供需對接機制。(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牽頭負責)

 

(七)鞏固提升碳匯能力

 

1.加強生態空間管控和保護。強化國土空間用途管控,落實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加快構建并嚴格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完善適應綠色低碳發展要求的相關政策。將碳達峰要求納入“三線一單”分區管控體系,探索“三線一單”促進減污降碳協同管控的技術路徑和管理模式。嚴格管控長江岸線開發利用,持續提高長江常州段生態岸線占比,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加快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形成“一江三湖五山五廊”的市域生態空間格局。(市資規局牽頭負責)

 

2.強化污染源頭治理。以穩定降低細顆粒物為主線,大力推動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減排,落實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高標準推進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和深度治理,進一步壓降化工生產過程中的VOCs排放,推動工業企業整體治理和排放水平達到國際國內領先。深入推進長江大保護、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京杭大運河沿線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持續開展美麗河湖建設,推進幸福河湖建設,優化沿線人居環境。扎實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風險管控,推進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溯源,加強在產企業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和化工等遺留地塊風險管控,加強重點監管單位土壤污染隱患排查整治。嚴格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管理,強化地下水環境保護。(市生態環境局牽頭負責)

 

3.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突出森林在陸地生態系統碳匯中的主體作用,推進環金壇茅山、天目山等山體生態修復,加快低效林改造示范,加強長江、大運河、太湖、滆湖、長蕩湖等重點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提升農業土壤固碳增匯潛力。以耕地土壤有機質提升為重點,推廣有機肥施用、秸稈科學還田等技術,構建用地養地結合的培肥固碳模式,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優化濕地生態系統結構。持續開展濕地公園品質提升、濕地保護小區建設以及濕地修復,推進小微濕地建設,逐步完善以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為主體,其他形式為補充的濕地保護體系,發揮濕地的多種服務功能。到2030年,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26.94%,濕地保護率達到41%。(市資規局牽頭負責)

 

(八)開展綠色低碳全民行動

 

1.加強綠色低碳宣傳教育。把踐行綠色低碳行為納入全民教育活動范圍,開展形式多樣的資源能源環境教育、綠色低碳實踐教育,普及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知識,拓展生態文明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充分利用政務微博、政務微信、社交網絡等新媒體,廣泛宣傳綠色低碳知識和政策,及時報道先進經驗做法,營造綠色低碳新風尚。開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等主題宣傳活動,推進三江口生態環境宣教基地等體現時代特點、反映常州特色的生態文化產品開發,弘揚綠色低碳文化。(市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開展反過度包裝、反食品浪費、反過度消費行動,加快普及共享交通、無紙化辦公、垃圾分類回收等低碳模式,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充分發揮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示范表率作用,集聚全社會綠色低碳發展合力。深化公共機構碳普惠省級試點建設,實施大型活動碳中和,豐富拓展碳普惠應用場景,探索個人碳賬戶和碳積分激勵機制,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碳普惠示范工程,引導全民踐行低碳生活。(市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3.引導全民綠色消費理念。大力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方式,系統推進吃、穿、住、行、用、游等各領域綠色轉型,推廣節能、可再生能源新技術和節能低碳節水產品應用,全面提升綠色產品在全社會中的消費比例。落實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有序發放消費券和數字人民幣紅包,加速智能綠色的高質量耐用消費品進入居民生活。探索推進綠色低碳產品標準、認證、標識建設工作,構建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提升綠色標識產品市場認可度和質量效益。積極推行綠色辦公,加快推進線上線下有機融合的公物倉建設。(市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4.強化干部教育培訓。深化各級干部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緊迫性、科學性、系統性的認識,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干部教育培訓體系的重要內容,堅持領導干部帶頭,加強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知識、實現路徑和工作要求的學習教育,做到真學、真懂、真會、真用,切實增強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本領。(市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重點工程

 

結合碳達峰試點建設主要任務,為保障試點目標實現,排定重點項目53個。其中,以清潔高效支撐性電源、分布式光伏新型儲能為重點,謀劃實施能源基礎設施類項目11個;以工業重點領域設備更新改造、用能設備更新改造為重點,謀劃實施節能降碳改造類項目10個;以新能源高端技術研發生產、低碳技術示范應用為重點,謀劃實施綠色低碳技術示范項目9個;以沿江污水處理廠網河湖一體化綜合整治為重點,謀劃實施環境基礎設施類項目9個;以園區循環化改造、廢棄物協同處置或資源化利用為重點,謀劃實施循環經濟發展類項目7個;以河道整治、水環境綜合治理為重點,謀劃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類項目7個。后續將根據年度工作情況滾動更新。

 

四、創新舉措

 

(一)探索建立“碳核算+碳預算”管控機制

 

1.健全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強化碳排放統計核算基礎能力,編制能源平衡表,明確基礎數據統計責任。參照國家和省級碳排放統計核算方法,按照數據可得、方法可行、結果可比的原則,探索完善市級碳排放統計核算方法。(市統計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探索開展碳預算管理。探索編制全市碳預算工作方案,按照“條塊結合”原則,科學設定區域與重點行業碳排放預算總量及分解目標。加強年度預算方案進度監測和預警分析,探索財政、金融等領域配套制度,實現碳預算結果多元應用。(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牽頭負責)

 

3.建立健全碳排放管控機制?;谔寂欧沤y計核算及碳預算管理成果,按照“碳排放強度約束性管理+碳排放總量彈性管理”原則,以轄市區和重點行業領域為對象,研究建立碳排放管控機制,完善激勵約束措施,促進碳要素精準有效配置。(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牽頭負責)

 

(二)探索建立碳評價管理制度

 

1.開展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碳排放評價。認真落實《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和碳排放評價辦法》(國家發展改革委2025年第31號令)和江蘇省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相關要求,有序將碳排放評價納入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對項目用能和碳排放情況開展綜合評價,將有關審查評價意見作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開工建設以及竣工驗收和運營管理的重要依據。探索在政府投資項目中率先實施碳排放全過程管理,逐步推廣至社會投資項目。(市發改委、市工信局牽頭負責)

 

2.完善重點碳排放單位管理制度??茖W合理界定規范統一的重點用能和碳排放單位主體,結合產業發展政策、行業減排潛力、歷史排放情況等,科學制定具體行業企業碳配額分配方法,合理下達年度碳排放配額,將企業碳排放配額納入碳預算目標管理。加強對重點用能和排放單位的管理和指導,推動建立碳排放管理體系,強化節能降碳主體管理責任,完善落實碳排放量化報告制度,提升電力、水泥、鋼鐵等行業控排企業的全國碳市場交易和履約能力。支持企業開展碳資產管理,開發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實施市場化減排。(市生態環境局牽頭負責)

 

3.建設能碳管理平臺。以(近)零碳園區建設為抓手,推動各園區建設能碳管理平臺,提升數智化管理水平。鼓勵各地探索建設區級能碳管理平臺,提高區域碳排放管理能力。加大電力、天然氣等基礎能耗數據歸集,探索建設全市能碳管理平臺。(市發改委、常州供電公司牽頭負責)

 

(三)健全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

 

1.建立健全碳足跡核算標準體系。制定一批符合市場需求的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認證規則,重點推動《車用離子電池碳足跡量化和報告技術規范》省標發布,國標立項。到2030年,新增牽頭和參與起草綠色發展相關國際標準、國家標準20項以上,發布地方標準、團體標準25項以上。(市市場監管局牽頭負責)

 

2.深化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試點建設。加快電池國家級碳標識認證試點和綠色建材省級碳標識認證創新試點建設,推動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認證,鼓勵動力電池、光伏等頭部企業建立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核算模型。到2030年,完成150個以上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市市場監管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完善常州市雙碳公共服務平臺功能。推動常州市雙碳公共服務平臺與江蘇省碳足跡管理平臺聯動融合發展,聯合建立符合IEC/ISO標準的核算方法和認證流程,推動建立重點行業碳足跡數據庫。(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常州新能源集團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促進環境、社會和治理(ESG)體系建設

 

1.提升企業踐行ESG內生動力。支持上市企業、外資企業、國有企業率先開展ESG實踐,引導各類企業主動披露ESG信息。鼓勵企業將碳排放信息、碳市場交易、履約信息以及產品碳足跡信息納入ESG披露內容。(市政府辦、市發改委、市國資委、市商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開展ESG工作試點。支持常州高新區建設長三角(常州)ESG國際產業創新園,構建“一核引領、三區聯動、N園支撐”的“1+3+N”空間布局,積極推進以綠色智慧能源、低碳智能制造、ESG高端服務業為核心的“3+X”產業布局,定期發布區域ESG白皮書,出臺ESG創新發展試點方案,招引ESG+產業標桿性項目,打造常州乃至長三角ESG產業集聚高地。(常州高新區管委會牽頭負責)

 

3.探索構建ESG服務體系。編制促進ESG體系建設行動方案,建立首席雙碳官制度,到2027年力爭實現全市上市企業ESG信息披露率達60%以上,主導或參與制定相關標準規范不低于30項,培育ESG評級A級以上企業不低于40家,引育ESG披露、鑒證、評級等專業服務機構不低于10家,每年招引ESG重點項目250個以上,每年引進ESG領域專業人才1萬名以上,培育一批企業首席雙碳官。(市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加快建設國家車網互動規?;瘧迷圏c城市

 

1.優化車網互動平臺功能。升級江蘇省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施運行監測平臺,完善有序充電、V2G放電、數據分析等功能,推動各充電運營平臺與政府監測平臺數據互通,智能有序充(換)電設施和場站做到應接盡接。鼓勵充電設備生產商、充(換)電設施建設運營企業開發成套的有序充電解決方案。(市工信局牽頭負責)

 

2.積極引導有序充電。建設15個智能有序充電試點社區,推廣3200個智能有序充電樁,完善社區充電管理體系;落實公共充電場站分時電價政策,強化價格引導,提升新能源汽車谷時充電比例;鼓勵有條件的企事業內部充電樁對外開放共享,推動公交車、公務用車率先參與有序充電及V2G放電。(市住建局、市發改委牽頭負責)

 

3.規?;苿覸2G放電。組織規模化V2G放電活動,引導用戶積極參與;推動運營平臺具備放電量計量和放電補貼發放功能,確保放電數據精準計量、放電補貼精準發放;加大車網互動知識普及和政策宣傳力度,通過本地化活動引導新能源車主形成“谷充峰放”習慣。(市發改委、常州供電公司牽頭負責)

 

(六)深入開展零碳試點建設

 

1.加快省級碳達峰碳中和試點建設。認真落實《江蘇省碳達峰碳中和試點建設方案》文件精神,推動溧陽市、武進高新區等5個省級碳達峰碳中和試點建設,到2030年試點地區(單位)重點任務、重點工程、重要改革如期完成,綠色低碳轉型取得顯著進展。(市發改委牽頭負責)

 

2.持續開展零碳試點建設。以綠色產業園區、外貿出口相對集中的園區、“危污亂散低”綜合治理“綠島”園區、科創產業園區等園區類型和市級及以上綠色工廠為重點,持續推進(近)零碳園區、(近)零碳工廠試點建設,到2030年,培育(近)零碳園區30個、(近)零碳工廠60家以上,積極爭創國家、省級零碳園區(工廠)。(市發改委、市工信局牽頭負責)

 

3.發揮零碳試點引領作用。拓展零碳試點范圍,打造一批零碳機關、零碳社區、零碳學校等典型場景,探索具有常州特色的“零碳”建設路徑。深化溧陽市、新北區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建設,健全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市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完善綠色轉型支持政策

 

1.實施與減污降碳成效掛鉤的財政政策。積極爭取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中央預算內資金和省級專項資金支持綠色轉型。認真落實環境保護、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清潔能源車船稅收優惠。完善重點行業碳排放核查,探索促進碳減排的價格支持政策。動態調整農業水價,建立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工作機制和激勵機制,落實分類垃圾與混合垃圾差別化收費政策。(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城管局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2.豐富綠色轉型投融資政策。用好綠色產業發展相關基金,引導發展綠色風險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和耐心資本。支持金融機構將碳足跡核算結果作為綠色金融產品的重要采信依據,大力推廣“蘇碳融”“環保貸”“節水貸”等特色綠色信貸產品,鼓勵對“常綠分”等綠色評級較高的企業提供“常綠貸”信用貸款產品,推動各類碳減排支持工具有效落地。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發行公司債券或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產品。探索將企業綠色績效作為貸款審批、額度測算、利率定價的重要參考。支持金融機構將ESG因素納入信用管理。(市政府辦、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稅務局、人民銀行常州市分行、常州金融監管分局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3.健全綠色轉型市場化機制。完善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探索基于資源環境權益的融資工具。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建設,建立動態跟蹤機制,推動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配額分配、配額清繳、市場交易等工作順利開展。統籌推動綠色電力、綠證、碳排放權、用水權等交易,鼓勵綠電綠證交易。有序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創新。(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牽頭負責)

 

(八)建立低碳交流合作機制

 

1.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深度融入長三角區域創新合作,加強在綠色發展、科技服務等領域的合作和政策協同,推動人才、技術、金融等創新要素跨區域開放、共享和流動。深入推進蘇錫常一體化綠色產業協同,推進新能源產業互補,共同構建長三角新能源全產業鏈。推動建立區域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共同開展長江大保護、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京杭大運河沿線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促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協同發展。(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牽頭負責)

 

2.加強跨區域綠色低碳領域交流合作。持續完善央地低碳領域合作機制,加強與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國家實驗室等科創人才聚集單位的對接和交流合作。深化與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合作,推動各類碳交易產品和碳金融服務創新。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支持金融機構開展綠色業務合作,共同開發綠色金融產品,推動綠色金融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生態環境局、人民銀行常州市分行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積極搭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政策對話和溝通平臺,強化中以常州創新園、中歐(常州)綠色創新園、中德(常州)創新產業園等高能級對外開放平臺作用,鼓勵外商投資新能源、綠色低碳關鍵技術創新和示范應用項目。加快建立綠色貿易體系,促進外貿產業鏈、供應鏈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發揮全國新能源電池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評議基地作用,幫助新能源企業有效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鼓勵本地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協調機制和相關行業國際標準的制定,推動企業更穩“走出去”。(市商務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外事辦、常州海關等部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推動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建設相關工作機制,加強系統謀劃,完善政策措施,推動解決工作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制定年度工作任務清單,明確責任目標及工作任務,加強對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工作進展調度,確保工作舉措落地見效。強化監督考評,根據國家、省碳達峰工作部署,將試點城市建設推進情況納入碳達峰碳中和綜合評價體系,加強監督評價結果的應用。加強經驗總結,定期匯總典型案例,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加強工作宣傳,主動傳播和分享低碳發展“常州經驗”。